第147章 驛站帶來的化學效應

-

在奉天殿中,早朝開始,如今朱高熾已正式成為皇儲,殿中的龍椅旁多了一把專屬於他的椅子。爺孫倆端坐於朝堂,專心傾聽下方臣子們的奏報。

身為一國之主,每日需處理的事務繁多,大明各地、各省時刻都在變遷。

經過近三個月的發展,驛站已深入大明的每一片土地,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朱高熾坐在椅上,握著一支筆,正悄然記下臣子們的言論。這椅子依據他的需求打造,扶手暗藏機關,一抽一拉就能形成一個小書桌,便於書寫。

跟隨朱元璋的思路,他現在最欠缺的就是對全域性的判斷經驗,所以這段時間,朱高熾在朝堂上隻負責觀察,不參與討論,除非遇到棘手問題,爺孫倆纔會公開商議。

大臣們對自己負責的事務瞭如指掌,通過他們的發言,可以深入瞭解大明的各種狀況。

隨著早朝的進行,朱高熾的許多設想得到了大臣們的驗證。

要成為皇帝,他還需要學習很多,而且目前看來,他的想法仍過於理想化,不符合大明的實際國情。

很快,大臣們的討論轉到了驛站。短短三個月,驛站的發展速度超乎人們預料,僅憑自身力量,便使國家財政翻倍,民間商業和對外貿易也深受其影響。

江南的手工業因驛站而徹底解決了商品運輸和存儲的問題。這些小商品流轉全國,驛站的名聲也隨之大振。

官府對物流安全的保障也讓百姓安心。

安全、快捷、高效等多重優勢疊加,極大地推動了商品流通。江南的一些棉紡工坊即使庫存耗儘,也能從他處源源不斷地獲取原料,彷彿生產不停,物流就不會停止。

尤其在商貿繁榮的區域,驛站的需求量激增,每個驛站每天都售出

3枚玉票的分配,依據的是驛站的人力和物流清單。在特定的時間內,固定的工作人員隻能處理一定數量的訂單,然而民眾的需求遠超驛站的處理能力。

官員們的報告中提到,各地都在申請擴大驛站規模,以滿足百姓對物流和商業的需求。江南地區尤其顯著,藉助水路,武昌和廣東等地的貨物運輸極為迅速,長江上每天都船隻穿梭不息,這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。農閒時,百姓們會在江邊觀看,邊笑邊聊。

隨著貨運量的增加,水路運輸的壓力也隨之增大。許多來不及裝載的貨物堆積在碼頭上。湖北監察禦史報告,武昌碼頭的貨物堆積如山,附近的倉庫更是滿滿噹噹。

為了保護百姓的貨物安全,武昌的守軍日夜巡邏,這已成為他們日常訓練的一部分。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,以洪武皇帝畫像為標誌的玉票在貴族間迅速流通,無人能抵擋其快速的貨運效率。

聽聞官員們的敘述,朱高熾心中頗感驚訝。他原本認為物流運輸並非這個時代應有的事物,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全融入社會。然而,勞動人民的智慧迅速將驛站轉變為他們致富的工具。

商業和貿易如同得到滋養的幼苗,持續成長。隨著這一趨勢,不久後,全世界的白銀都將彙集於此。當然,當前的驛站係統仍存在一些問題。

物流車隊日益增多,官道上驛站來往頻繁,許多道路不堪重負,開始破損。不過,這些都是小問題,百姓日益增長的需求纔是關鍵。以武昌為例,災後恢複期間,商貿物流呈現爆髮式增長,每日進出的車隊至少上千,若無守軍巡邏,很可能出現混亂。

驛站人手短缺,許多百姓會在月光明亮、星辰稀疏的夜晚守在驛站門口爭搶玉票。車隊在途中也不安全,政府全力關注驛站,更無暇派出軍隊支援。而鏢局的發展卻出人意料,麵對驛站的壓力,它們非但冇有倒閉,反而藉此機會發展壯大。

由於驛站缺乏專門的護衛,出於安全考慮,人們會雇用鏢局。久而久之,政府與鏢局的關係變得密切,有些地方官甚至考慮將鏢局納入官方機構。

朱高熾記錄下每一位朝臣的建議,臉上漸漸浮現出一絲微笑。如今大明國庫充實,這些問題自然有實力逐一解決。“熾兒,對於大臣們今天的提議,你有何打算?你對驛站較為瞭解,不妨先談談。”

“祖父,我可以簡要概括為兩大問題,首先,驛站人員短缺,急需擴大規模。”

“這個問題可大可小,關鍵在於滿足百姓需求。眾位都知道,時間即是金錢,這也是驛站深受歡迎的關鍵。”

“解決之道其實不難,隻需向社會各界公開招募人才。現在驛站的收益已遠超預期,為了減輕驛卒的工作負擔,我們可以雇傭一些工人,讓他們負責貨物的清點和搬運等簡單任務。”

“對於識字的讀書人,可以讓他們記錄貨物資訊,編製清單。隨著驛站規模擴大,收入也會隨之增加。”

“嗯,確實可行!”

朱元璋點頭讚同。

雖然驛站是國家設立的機構,但不妨讓民間參與,隻需掌握好尺度。老皇帝並不頑固,隻要對大明有利,他都不會反對。

“第二個問題,車隊擁堵,道路破損,碼頭人滿為患。其實,我們可采取讓利於民的策略。”

“哦?”

朱元璋首次聽到“讓利於民”,頓時產生濃厚的興趣。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