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明槍易躲,暗箭難防

-

寧靜的一日轉瞬即逝,朱高熾重新投入到上午研習,下午批閱奏摺的日常。在朱元璋的悉心教誨下,他對朝政的見解越發成熟。

今日,或許是有人暗示,或是方孝儒的特彆安排,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不再是單調的儒家經典,轉而變為曆史。

一提起曆史,朱高熾立刻興致盎然,即便曆史是由勝者書寫的頌歌,他對那些記載的事件仍充滿好奇。

自古以來,各國編纂史書以警示自己,避免重蹈覆轍,從曆史的失敗中汲取教訓,唯有深思熟慮,方能開創更美好的時代。

更何況,大明藏書閣中的史書原汁原味,經無數文人提煉,曆朝曆代的弊端無所遁形,以警醒帝王。

方孝儒還分享了一些史書中未提及的知識,讓朱高熾受益匪淺。大明建國不過二三十年,他竟已考慮如此多未知因素,其愛國之情可見一斑。

同時,方孝儒對元朝深惡痛絕,因他生於王朝末世,民生凋敝。元朝由蒙古人建立,對漢人持有特殊的歧視,讓年幼的方孝儒飽受苦難。

講述這段經曆時,方孝儒神情激昂,令人感同身受。

然而,方孝儒並未全盤否定元朝的優點,至少它宣揚了華夏的威名,將華夏的領土擴張至空前廣袤。

這種從不同視角審視同一事件的態度,正是朱高熾需學習的。身為皇帝,看待問題不能片麵,不能偏頗,唯有如此,方能做出明智決策,不被權力所矇蔽。

不得不承認,元朝是個極度繁榮的時代,它讓全世界知曉華夏的存在,各地海港貿易絡繹不絕。

向南,與南洋諸族交往,向北,涉足極北之地,向東,與波斯人交易,更東,征服了眾多島嶼王國。

隨著海洋交易的持續繁榮,造船業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。貨物流通,dayuan的絲綢、瓷器等特產風靡全球,吸引著不同膚色的人群。方孝儒的話題流轉,從經濟轉向了dayuan的文化領域。

儘管dayuan民族繁多,各種文化交織,但漢文化始終占據主導地位。它的包容性和多樣性使它能吸收各少數民族的文化,塑造了dayuan的核心文化風貌。然而,文化的漢族化趨勢觸動了貴族階層的權益,原本可能深遠的交融被迫戛然而止。朱高熾聞言,心中不禁惋惜。唐代的詩歌,宋代的詞句,元代的戲曲,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烙印,各具魅力。

文化的交融潮流無法抵擋,dayuan的阻撓隻會引來民眾的反感。一旦官府失去民心,政權的崩潰也就不遠了。曆史的痕跡清晰可見,政府抵製漢文化後,對漢人的歧視逐漸盛行,進而導致官僚體係幾乎全由少數民族掌控。久而久之,貪腐滋生,土地集中,中央財政逐年縮減。

貴族的勢力膨脹,中央權力漸被削弱。dayuan晚期,不滿現狀的人紛紛起義,大明王朝因此誕生。朱高熾對這一切有了更深的理解,他對前朝的政治經濟有著深厚的洞察,隻是未曾表露。整個上午,他的敏銳曆史觀贏得了方孝儒的讚許。

午後,他步入禦書房,協助祖父批閱奏章,腦海中仍不時浮現上午的課堂情景。“孫子,是不是學習太辛苦了?如果累了,就休息一天吧。”朱元璋留意到朱高熾的分神,關切地詢問。“確實有些疲憊,但為皇爺爺多做些事,這是應當的。”朱高熾握緊筆桿,輕歎道。

“孫子,你得明白,身為學者,有許多知識要學習。雖然治理國家時不一定用得上,但‘未雨綢繆’總冇錯,而且不能總是依賴他人。”朱元璋微笑道,慈祥的目光中充滿期待。“作為領導者,如果冇有自己的見解,如何贏得大臣們的信賴和服從呢?”“不過,你皇爺爺學問不多,但有人格魅力和經驗。你現在既無學問又缺經驗,所以必須刻苦學習,明白嗎?”“是的!”朱高熾堅定地點頭。“真是我的好孫子。”朱元璋的笑容在臉上綻放開來。

\"行,孫子長大了,爺爺近日確實有些疲倦,想換個環境輕鬆一下。咱們不妨出宮,驛站新開業半月有餘,去視察一下如何?\"

\"真的嗎,皇爺爺!\"

朱高熾聞言,滿心歡喜。皇宮內始終瀰漫著壓抑的氣息,能外出呼吸新鮮空氣,對他來說再好不過。

朱元璋輕輕摸了摸孫子的頭,心情瞬間舒暢。或許隻有和孫子相伴,才能感受到這份寧靜。

都說皇家無親情,但此刻祖孫倆的互動,卻像極了尋常家庭,整個宮殿洋溢著溫馨。

與此同時,在朱高熾的居所,一個鬼祟的太監悄悄繞過小院,似乎在勘察地形。見無人看守,他竟搬來一把木椅,墊在牆角,小心翼翼地爬上牆頭,雙臂一撐,躍過了圍牆。牆那邊是一片草地,柔軟如毯,即使摔下來,太監也未覺不適。

他伏在草地上仔細檢視,小院內似乎無人,眼中閃過一絲喜悅。環視一週,他發現書房的位置,便急忙朝那裡走去。

自從那天起,朱高熾在書房加了鎖,但這並未難倒這位太監。隻見他輕巧地解開鎖,潛入書房。不久,他揣著些物品,關上門,從牆根跌跌撞撞地離開,隻留下幾株被踩倒的小草揭示著這裡發生的一切。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