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陛下的意圖

-

朱元璋的怒火讓偏殿氣氛驟然緊張。

靜默片刻,朱元璋徐徐道:“你所言確有幾分道理,但若立皇孫,憑他的才略,朝廷上下如何心悅誠服?”

“朕年事已高,唯願天下安定。若孫兒登基,無力駕馭朝廷內外勢力,豈非釀成大禍,大明百姓豈能再遭動盪之苦!”

劉三吾聞聲,目光一亮:“幾位藩王已按陛下的安排遠離朝政,若有異心,調兵遣將即可平定。皇孫乃陛下血脈,有陛下庇佑,任何決策皆有大義為憑,堂堂正正!”

言至此,他略作停頓,似是口乾舌燥。

“況且,朝中有我劉三吾,即便群臣心有不滿,又有誰敢公然違逆!”

一番坦誠之言,令朱元璋頻頻頷首。確實,遵循儒家傳統,大義是至高無上的準則。

若立燕王,那些老臣必以嫡庶之分挑起是非,屆時朝局動盪,江山何以穩固?

然而,此刻冊立朱允炆為皇孫是否過早?他雖為合格的皇孫,卻未必勝任帝王之位。

燕王勇猛善戰,晉王性格多缺,沉溺享樂。相比燕王之子朱高熾,朱元璋心中不禁一歎,這個抉擇對他而言實屬艱難。

眼見諸子無一能在宮中立足,立皇孫便成了唯一選擇。

朱元璋眉頭微皺,隨即舒展,倚靠在椅背上。

“劉舍人,除了太子之子,你可有其他推薦之人?”

“微臣不敢!”

劉三吾聞言心神一凜,他僅負責進言,最終決策仍需陛下定奪。況且,臣子絕不應乾預帝室家事。

“哼,你說立皇孫,卻又不敢提名,朕做事總要權衡比較,有比較方能抉擇。”朱元璋起身,扶起劉三吾,長久跪拜想必不易。

“朕最不喜你們這些文人做派,把綱常倫理看得比天還重,話到嘴邊又吞回去,扭扭捏捏,叫人心煩意亂。”

“看,大殿內隻有君臣二人,不妨直言,朕不怪你。”

劉三吾腦中飛速轉動,揣摩陛下的意圖。看來除了太子長子,陛下心中另有人選。

而這人選已顯而易見,便是燕王之子朱高熾。一提及燕王世子,劉三吾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幅畫麵。

身為明代大儒,劉三吾身兼數職,時常參與教導皇族子弟的上書房事務。

當提及朱高熾的學習情況,他立即找到了合適的措辭。

\"陛下,據臣觀察,太子長子朱允炆勤奮鑽研,繼承了陛下的智慧,實乃最佳接班人。\"

話落,劉三吾低下頭,避開朱元璋的目光。

\"冇錯,這樣纔好,說出來心裡暢快多了。\"

朱元璋聽後,罕見地露出一絲喜悅。

\"既然陛下想比較,那我也大膽展示一下皇孫們的作為。\"

見朱元璋嘴角微揚,劉三吾膽氣漸壯。

\"陛下,拿燕王世子來說吧...\"

一提朱高熾,劉三吾腦海中便浮現出他在書房打盹的畫麵,還時常違背規定,與朱允炆形成鮮明對比,宛如天壤之彆。

不過,這不能全怪朱高熾。作為一個現代穿越者,學習明朝的禮法對他來說枯燥乏味。更何況,他有五位曆史巨擘在腦海,無需在書房消磨時光,久而久之,給劉三吾留下了極差的印象。

劉三吾對朱高熾的指責,讓朱元璋的笑容更加燦爛。

\"劉舍人,燕王世子並非你所說的那般不堪,也許他對禮儀之道並無興致!\"

朱元璋擺手製止了劉三吾,繼續說道:\"燕王世子看似玩世不恭,實則心有獨鐘。喪事過後,你與他深入交談,自會明白。\"

\"行了,你的意思我明白了。你可以回去,記住,今天的事不可外傳。\"

朱元璋心情愉快地離開側殿,留下一臉困惑的劉三吾原地站立。

...

陽光高照,燕王府內,朱高熾袒露著上身,沐浴在陽光下,周圍鳥語花香彷彿與他無關。

\"嗖!嗖!\"

他全力以赴地揮拳,風聲呼嘯。

打完一套拳,他氣喘籲籲,十三歲的身體還未發育完全,這樣的鍛鍊確實不易。

然而,個人實力在關鍵時刻至關重要,既然誌在高位,就必須全方位準備。

想到這裡,朱高熾心中泛起一絲安慰,強忍肌肉痠痛,又在小院裡開始紮馬步。

身為燕王世子,他必須學習繁瑣的禮節。練拳結束後,他在仆人的服侍下沐浴更衣。

起初,朱高熾對此頗感不適,但很快,他領略到這種生活的樂趣。

一想到乏味的上書房,朱高熾的臉上掠過一絲苦笑。

\"朱小子,彆抱怨了,你上書房的無所事事已傳遍皇宮,這對你的名聲冇好處...\"

愛嘮叨的韓信再次發言,條理分明地分析著。

\"你彆說了,我懂了!\"

朱高熾深深地呼吸,他清楚這其中的權衡,那些書生的議論不過如微風拂麵,總有辦法應對。

此刻,那位風度翩翩的少年立於宏大鏡台之前,大明朝的華服映襯出他的勃勃英姿。

朱高熾對這套繁複的禮服滿是無奈,卻又不得不讚歎裁縫的巧奪天工。鏡中映照的自己令他既滿足又惋惜,可惜這樣的瑰麗已無人得見。

-